摘要:作为史学前沿,社会史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代表着吏学的发展趋向。然而国内社会史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研究对象的区域失衡现象,即“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存在与巨大落差所造成的研究重心的极不平衡,这制约了社会史研究的全局性发展和实质性交破,也影响到社会史研究整体史目标的实现。针对失衡现象,改变与调适十分重要,务使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能够建立在区域之闾的相互观照和互为整体的基础之上。其中,建构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建立“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对话机制,建立区域社会吏研究的资料系统等皆不失为有效而吴体的方法与途径。
Abstract:As the history frontier,social history has transformed from a frontier science to a dominant subject,it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history.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social history,especially the regional imbalance phenomenon of research object,namely the extreme imbalance caused by the existence of“regional advantages”and“regional—advantages”and the great fall,which restricts the whole development and key break through of social history research,and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otal history target of social history research.In the light of imbalance phenomenon,change and adjustment are very important,the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must be based on giving attention to each other between regions and a whole each other,among which establishing the paradigm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research,the dialogue mechanism between“regional advantages”and“regional disadvantages",and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research,etc,are effectively concrete methods and ways.
关键词:社会史;区域失衡;优势区域;弱势区/ social history;regional imbalance;regional advantages;regional disadvantages
[英文标题]The Regional Imbalance Phenomenon in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史的研究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学人们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展开广泛的学术对话,社会史由此不断向纵深推进,并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作为史学前沿,社会史的学术取向代表了史学发展的趋向,可以预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史将是史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创新和引领意义的领域。
不过,社会史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现实的问题,诸如,学术素养中,如何有效地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1】;如何消除或转变那些固守传统史学的学人们对于社会史的误解【2】;中国社会史研究如何建构一个本土化的体系【3】;如何区分社会史和类社会史甚至伪社会史的研究【4】;如何搭建更多的社会史研究平台,确立社会史的学科发展地位【5】等等。笔者认为,社会史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现象,当为社会史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伴随着国内社会史的纵深发展,其研究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国际化的趋势,区域社会史成为了社会史研究的主流走向。近年来,区域社会史研究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尤以江南、华南和华北地区的研究成果为最多,福建、四川等地的研究成果也不在少数。这种格局的形成,既与这些地区较早具备诸多优势学术要素有关,也与国际汉学界长期重视与研究这些地区有关。这些地区,我们不妨称之为社会史研究的“优势区域”——成果积淀深厚、研究力量雄厚、主流学者云集、资料发掘充分、视点广泛、视域开阔、学术对话频繁。在这种学术发展态势下,这些区域的社会史研究,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促成其优势格局的不断深化。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史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又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史的快速发展,并有助于中国社会史建构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学术平台。
然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始终存在着区域之间极不平衡的状况。与“优势区域”研究的门庭若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弱势区域”研究的门可罗雀、稀疏冷清。“弱势区域”并非指无人问津的区域,而是指学术界关注严重不足,主流学术群体鲜有涉猎,学术成果虽近年有渐增之势,但或为处女之作,或为单篇独章,缺乏后续的关联研究成果,且尚存诸多未及开垦的领域和专题。由于缺乏更多学人的参与研究,自然也少有对话的氛围。“弱势区域”的研究处于近乎边缘化的状态,与“优势区域”比较,它有着更大的空间范围。换言之,在大面积的“弱势区域”范围里,内含着更多的社会复杂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应当存在着与“优势区域”不同的典型意义。
以慈善研究为例。三十余年来,从日本学者夫马进、台湾学者梁其姿等,到大陆学者王卫平、周秋光等,国内外越来越重视中国慈善史的研究,通过对于慈善的考察,审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地方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形成新的史学热点。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学术目光集中于江南,学者们对江南地区的慈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掘。然而,尽管以夫马进、梁其姿、王卫平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研究能够体现整体性研究的旨趣,观照全国,但立足点仍然是江南区域。反观其他区域,一些地区虽逐渐出现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如京津地区、两湖地区等,慈善研究也渐显成效,但总体而言,成果稀疏,参与研究者少,后续研究颇难期待。但从这些“弱势区域”仅有的研究成果看,其社会历史多有个性,表现出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多样化趋向。
学术研究中的这一“弱势区域”状况,不仅存在于社会史领域,其他诸如经济史等领域也普遍存在。正但随着社会史区域研究的学术取向的确立,“弱势区域”问题在社会史研究中显得尤为突出。“弱势区域”的社会史研究大多带有填空补缺性质,缺乏学术团队,力量不足,缺乏资料等各方面硬件体系的建设,缺乏与国内外学术对话的平台。因此,“弱势区域”的社会史研究存在众多盲点与空白点,诸多问题的研究未能持续推进。以上述的慈善研究为例,江南之外区域社会慈善发展的个性特征、育婴之外的善行义举、同善堂等综合性善堂、区域的传统慈善的生成与发展机制、中外慈善的区域性的互动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明显缺乏。【6】
二
“弱势区域”现象,直接导致了社会史研究冷热不均、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进一步探究,我们发现,隐藏其背后的或可能引发的则是一系列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将影响和制约社会史研究的全局性发展和实质性突破。
首先,“弱势区域”现象的存在,表明主流学术群体缺乏对于其他区域的关注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史的整体史目标的实现。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透视,观照整体社会。整体社会是多区域社会相互联系的结合体,区域社会史实现整体史的目标一般通过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对不同社会区域的探讨,揭示区域社会之间的相近性和关联性;二是探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个性,揭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两条路径都是为了走向整体史目标,并且两者不可或缺。
然而,今天的社会史研究,学人们在主流学者的引领之下,纷纷投入“优势区域”的研究,解决了这些区域诸多深层的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弱势区域”的研究和讨论,相关的研究无法层层递进,欲进不能。比如,有些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在完成区域社会的个性研究之后,十分明确地展开整体史的提升,但在采用其他区域的相关数据和其他参数时,出现明显的错误或偏差,最终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更多的情况则是简单的对比,由于对所比较的区域没有进行深入、细化的研究,比较仅是点到为止,苍白无力,其中不乏方方面面的错误。由此可见,区域社会史“弱势区域”的存在,对于社会史研究整体史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无疑,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史学界的重视。
其次,由于对“弱势区域”未能开展广泛而充分的研究,有限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紧随“优势区域”之后亦步亦趋,难有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近年来,“弱势区域”的社会史研究状况确有改观,人们开始梳理这些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发掘其中结构性的社会变化,从区域社会内部探讨个性化的内容。比如,两湖地区,有关基层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的研究,有关社会保障和慈善的研究,有关水利文本与区域社会关系的研究,有关地方社会力量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弱势区域”的社会史研究由于缺少较好的研究平台和主流学术群体的参与,研究成果始终处于零星、孤立的状态,缺乏呼应和对话的研究。所以,与“优势区域”的研究比较,“弱势区域”的研究除了区域上的差异之外,其他方面鲜有突破,大体上是跟随“优势区域”的研究框架,尤其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缺乏创新性的追求。国内外学者在对“优势区域”的研究中,着力于范式的建构,并产生了诸多的“核心中层概念”。【7】这对“弱势区域”确实不乏指导意义,然而,“弱势区域”的研究却止步于此,借用或套用者居多。据笔者所知,“弱势区域”的不少学人,时下也经常性地深入乡间,开展田野调查,但基本上是收集家谱、文书和碑文,虽然材料的范围和规模确实因此得到了拓展,但社会史研究所强调的学科交叉和范式建构,并未在研究中得到实质性的体现。
再次,由于“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在研究水平上存在着层级上的差异,区域社会史研究普遍缺乏区域互动的环节。
学人们在从事“弱势区域”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时,为了证明区域社会的独特性,或给予研究对象以合理定位,往往会把“优势区域”作为参照对象,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但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比较而已;“优势区域”的研究一直有较多的对话与讨论,但其研究更多的是着力于确立其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由于“弱势区域”并未对关联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甚至尚无专门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弱势状态,使得比较无从人手。因此,无论是“弱势区域”还是“优势区域”的社会史研究,大多局限于建构区域内的解读模式。目前,这种研究充分注意到了诸如国家与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纵向互动关系,以及历史连续性的纵向互动关系,但却相对忽略了区域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毫无疑问,中国历史的建构,一定是各种互动关系的集合,其中,区域之间的互动从来就是影响“大历史”走向的主体因素之一。区域社会史研究,无法观照区域之间的互动,不能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审视所研究区域的社会历史,同样会影响结论的客观性和考察问题的高度。
三
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弱势区域”与“优势区域”现象,制约着社会史的学术发展,也影响着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史之于史学的学术意义。其实,社会史学界一再提及的“碎片化”倾向,从本质上讲,与这一现象的失调不无关系。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调适这一局面?我们不可能去研究所有的区域,也无必要让所有的区域都保持在同一个学术层面上,毕竟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之上。所谓改变与调适,是指改变“优势区域”的学术独进和“弱势区域”的亦步亦趋,使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能够建立在区域之间的相互观照和互为整体的基础之上。这不是学术目标,而是时下应该解决的问题。为此,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其一,区域社会史研究范式的建构。
这实际上是一个老话题,社会史学界一直在强调研究范式的建构与推陈出新,“优势区域”的学者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且颇具成效的探索,以华北、华南和江南为典型区域,将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范式建构结合起来。然而,其中的“核心中层概念”具有极强的地方性,更多的是依据区域的局部历史建构起来的,是否适合其他区域的研究,这似乎没有得到必要的验证。
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各区域的研究不能我行我素,各说各词。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社会史应该建构一个总体范式,作为我们在进行各区域社会史的具体研究时,基本认同并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包括基本理论的运用、研究各环节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观念体系。这个总体范式,应当着眼于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体现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交叉特性,高屋建瓴,在整体史的视野下观照区域社会。如此,各区域社会史便可依托一个总体范式和理论体系,在同一个学术平台上,从事具体研究,进行学术对接。
其二,建立“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对话机制。
近年来,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深化过程中,“优势区域”之间开展了频繁而广泛的对话,这对于厘清学术目标、建构学术范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之间在研究中的对话便显得极为贫乏。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优势区域”研究的升华,同时也给“弱势区域”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之间应该建立起对话的平台,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优势区域”的学人们可以更广泛地关注“弱势区域”的研究;也可以通过确立问题的形式,双方围绕主体问题,各自开展具体的研究;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双方或者多方开展合作研究。对话机制的建立涉及到诸多协调和操作层面的问题,非此文可以解决。但这的确是一个长期没有作为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
其三,建立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资料系统。
社会史的资料来源范围甚广,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文献、实物、口传、图像等无一不囊括其中,可谓庞大而繁杂,穷一人甚至多人毕生之力,也难兼顾其他区域的资料。因此,建立区域社会史的资料系统,当属推动社会史学术发展的极重要举措。可以说,这也是中国社会史实现整体史追求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资料的收集,可以结合各区域学人的具体研究,在研究的同时,将资料逐步整理汇集;资料的区域分类,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划最为便利,但也可根据其他的标准进行区域分类。资料的专题分类则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数据统计也应作为重要的资料,汇集起来,学人在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中,都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工作,比如善堂善会、道路桥梁、津渡航船、书院学堂、地方仓储、人口土地,等等。这些统计数据,皆可为社会史的整体史把握提供有力的参照系数。
在笔者记忆中,合肥会议时,郑振满先生曾谈到一个宏伟规划,即动员和组织各省社会史学界的学人,按照省区收集各类社会史史料,结集出版。不知此事是否有所推动?此事果真,当为社会史学界之特大幸事。
其四,提升“弱势区域”的社会史研究力量和水平。
目前,全国社会史学界除了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较好的研究平台和氛围,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社会史专业研究人员皆稀疏散落,有的甚至孤军奋战。这批学人中,不乏具有很好学科知识结构和较高研究水准者,但在专业发展中,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缺乏专业研讨氛围和对话对象,无法开展团队的合作研究,资料条件有限,所开展的研究甚至为身边的学人所不理解。这种状况自然与“弱势区域”现象是紧密关联的。
如何改变这一不利的现状?笔者并未深思熟虑出好的方法。但笔者以为,“优势区域”已领先一步的主流学者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例如,已经举办数期的“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便为各高校培养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历史人类学、社会史的研究人才,这项活动的意义还不仅于此,每年研修班举办前夕,不少史学界的青年学人争相传达研修班的信息,皆向往而趋之,说明研讨班有着巨大的学术导引力量,对于引领后进关注学术前沿、步入学术前沿,其功厥伟。
另外,如前文论及的“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包括项目的合作,双方共同开展比较研究,通过这些方式,带动“弱势区域”的学术研究和团队发展,引导其研究进入更高的层面。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解某种现象,而是期望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实现整体史研究的学术目标,在中国社会史实现本土化的道路上,建立起符合中国社会历史特性的社会史研究范式。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社会史既是一种研究范式,也是一种学术素养。作为学术前沿,它既以传统史学为基础,又有别于传统史学,学科交叉成为社会史研究的鲜明特性。但多数学者多年来接受单一的史学学科的熏陶,缺乏对相关学科的了解与吸收,故学科知识结构不甚完善。
【2】社会史学界不断消解早期出现的分歧,端正对于某些问题的误解。但社会史之外的众多学人,对于社会史存在极大的误解,甚或由误解而排拒。这种状况实为社会史学科发展的一大问题。
【3】建构社会史本土化的体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边界模糊,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概念。究竟什么是社会史的本土化?本土的丰厚资料加上西方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是否就已达成?建构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范式仍是当务之急。
【4】目前,学界把研究社会层面问题的成果皆视为社会史研究,这是一种偏差。同时,社会史研究中,存在诸多“新瓶装旧酒”的做法。这些现象说明史学研究中学人们的“问题意识”和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贫乏。
【5】社会史研究需要建设多层面、各类型的学术研究平台,以促进社会史的学科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社会史的发展近三十载,然学科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论证和确立。这是造成时至今日社会史学科和学术研究边界模糊的重要原因。
【6】吴琦,黄永昌.1980年以来清代慈善史研究述评[J].社会史研究通讯,2008,(11).
【7】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A].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