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办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第二十七期讲座活动。讲座由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建斌主讲,题目为“郑孝胥与丁未政潮”。清史所副所长刘文鹏教授主持讲座,祁美琴、董建中、毛立平、曹雯、胡祥雨、胡恒等老师出席,清史所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节选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满汉关系视野下的清代国家治理”的部分成果。发生于1907年的丁未政潮,是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清流派与北洋派的党争,也是晚清政局的一次大重组。张建斌老师选取这一时间背景下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郑孝胥,作为两派激烈争夺的实例和注脚,借此反映政潮期间政争的激烈与朝野局势的剧烈动荡。
前人囿于史料限制,大多使用书信、文集、日记等主观性较强的材料,未能对丁未政潮中郑孝胥的困境以及袁世凯、端方等人与岑春煊的激烈政争进行深入讨论。近年来,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整理并公开了许多档案文献,有效推进了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张建斌老师此次讲座的主要依据便是晚清电报、端方档案以及《袁世凯全集》等新的材料。
郑孝胥是晚清名流,以国家干济之才著称,与地方大员岑春煊、端方、张之洞等人结交甚深,丁未政潮中,他作为岑春煊和端方的双重幕府参与政事,了解政情内幕,深陷时局。岑、端二人围绕一个并无实权、人微言轻的幕僚去留问题,而展开激烈争夺,事涉岑春煊与南洋、北洋交际,实际体现了多方的人事纠葛和政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两派斗争的针锋相对,及政治局势的微妙平衡。
卷入派系纷争的郑孝胥本人,则明显表现出逶迤两派的矛盾性格,一方面在日记与诗作中标榜高隐风骨,一方面却始终汲汲于名利,加之难舍儿女私情、忧惧政敌报复,无力无奈,进退两难。最终结果如端方所愿,郑孝胥未能入京,岑派势力受到限制。在错综复杂的晚清政局中,郑孝胥的行为,反映了朝局人物的意图和政治风向。
张建斌老师演讲结束后,在场各位老师分别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并称赞了这种基于丰富新颖史料、以人物为主体的研究方式所展示出的鲜活历史细节。未来阶段,随着档案文献的进一步开发和具体人物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必能复原出更为生动的群像式的历史场景,有助于今人对清末政治生态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
|